中科檢測 > 技術文章 > 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方法是什么?抗菌紡織品安全性評價介紹
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方法是什么?抗菌紡織品安全性評價介紹
發布時間:2024-08-30 83

    紡織品抗菌性能指的是紡織品具有的抑制、殺死或控制微生物生長的能力。這種性能主要針對細菌、真菌、霉菌、酵母菌、病毒等微生物,其目的在于減少或消除紡織品上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從而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衛生和健康的使用環境。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和CNAS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報告。


    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標準概況


    目前常見的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標準主要是美國紡織品印染師和化學協會(AATCC)、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 日本工業標準(JIS)、國際標準組織(ISO)和我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及紡織工業協會等組織頒布的系列標準,主要涉及定性檢測方法、定量檢測方法和安全評價3個方面。


    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方法


    1、定性檢測方法


    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的定性檢測原理是將抗菌樣品緊貼在接種一定量特定微生物的瓊脂平板表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培養后,觀察樣品周圍有無抑菌區以及樣品與瓊脂的接觸面有無微生物生長,以此來判斷樣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當樣品周圍有抑菌區或樣品與培養基接觸表面沒有細菌生長時,說明該樣品具有抗菌性能。定性測試方法根據操作方法不同分為暈圈法和平行劃線法。


    定性測試方法簡單,測試周期較短,適合判定產品有無抗菌效果,但對于非溶出性的抗菌物質和在瓊脂培養基中擴散性較差的溶出性物質,不能通過抑菌區的大小去判斷紡織品抗菌活性的強弱。通過抑菌圈的大小,還可判斷抗菌產品所采用抗菌劑的溶出性的依據。


    2、定量檢測方法


    定量檢測的原理是經過抗菌處理的樣品和沒有經過抗菌處理的對照樣品定量接種測試菌懸液后,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育,通過對比經過抗菌處理的樣品和沒有經過抗菌處理的對照樣品中細菌生長數量,根據測試菌數量的減少,定量評價紡織品的抗菌效果。


    在定量檢測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吸收法和振蕩法。此外,在吸收法的基礎上,日本標準JIS L 1902和國際標準ISO 20743根據測試菌液接種到試樣上的方式不同發展出了印跡法、轉移法,回收菌的技術方法除了傳統的平板計數法,還增加了熒光分析法。


    定量檢測法能比較準確地判定抗菌紡織品抗菌活性的高低,但檢測周期長,檢測費用較高。


    抗菌紡織品安全評價


    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不僅局限于其抗菌效果,還應充分考慮到其安全性。


    抗菌紡織品的安全性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抗菌紡織品所應用的抗菌劑的安全性能,如抗菌劑的急性口服毒性、皮膚刺激性、眼刺激性、致突變性等;另一方面是抗菌紡織品本身的安全性,具有抗菌功能的紡織品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不能造成危害,不能對皮膚正常菌群影響等。


    抗菌紡織品與普通紡織品最大的區別是,抗菌紡織品能抑制紡織品上細菌、真菌生長、繁殖或使其失去活性,在符合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前提和實現抑制微生物在織物中的生長繁殖功能的同時,不影響皮膚黏膜的微生態平衡,因此我國的相關標準規定抗菌紡織品洗滌一次后必須滿足暈圈D≤5 mm,對皮膚正常菌群影響檢測也作出相應規定。


相關資訊

查看更多 >
檢測服務
檢測標簽
檢測專題
檢測標準
檢測文章
免費咨詢
可加急,最快5分鐘成交,最遲2小時聯系
* 咨詢內容
您的稱呼
* 手機號碼
+86
電子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