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體外安全性評價目前主要有針對皮膚刺激性評價、眼刺激性/腐蝕性評價、致敏性評價、光毒性評價。下文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介紹相應的評價方法。
中科檢測可開展化妝品安全性評價,進行皮膚刺激性評價、眼刺激性/腐蝕性評價、皮膚致敏性評價、皮膚光毒性評價等體外安全性評價,出具的化妝品安全性評價告具有CMA資質。
一、皮膚刺激性評價
皮膚刺激性是指皮膚接觸受試物后產生的局部可逆性損傷。目前體外替代試驗主要有重組人表皮模型試驗。
人表皮模型主要是將由人體取得的角質形成細胞在體外誘導培養,完全分化至具有多層皮膚結構的三維人體表皮模型。將受試物涂抹于皮膚模型,暴露一定時間后用MTT法測試細胞存活率,若細胞存活率大于50%,則該物質對皮膚無刺激;若細胞存活率小于等于50%,則該物質有皮膚刺激性,但無法對刺激性進一步分類。
二、眼刺激性/腐蝕性評價
在某些情況下,眼睛可能成為化妝品及其成分作用的靶器官或吸收途徑,從而引起眼刺激/腐蝕,故眼刺激/腐蝕性的評價是化妝品及其成分安全性評價的必要內容。至今,已有多種動物替代試驗的體外方法被開發和應用。接下來主要對以下三種方法進行介紹。
1、兔眼角膜上皮細胞短時暴露試驗(STE)
2019年3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化妝品用化學原料體外兔角膜上皮細胞短時暴露試驗方法納入《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
該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化合物直接作用于角膜引起的刺激作用類似于細胞毒性損傷作用,通過檢測細胞毒性指標,可反映角膜損傷的程度。試驗采用體外培養的兔角膜上皮細胞(SIRC),短時暴露于化妝品用化學原料,模擬急性角膜刺激作用,通過計算細胞相對存活率來預測化妝品用化學原料引起的眼睛損傷。
2、重組人角膜(3D角膜)上皮模型試驗
3D角膜上皮模型是一種模擬角膜上皮和結膜損傷的分層上皮組織,可用檢測中度到極輕度范圍內的眼刺激物。用于構建角膜模型的上皮細胞來源于新生兒包皮角質細胞的原代培養物,與角膜上皮非常相似。本方法利用體外重組3D角膜模型測試化學物質改變組織活力的能力,從而預測化學物質的潛在眼刺激性。
3、雞胚絨毛尿囊膜抗刺激試驗(HET-CAM)
受精雞胚的絨毛尿囊膜被認為是模擬物質對眼結膜組織作用的合適模型,由于絨毛尿囊膜血管與人眼結膜血管組成較為相似,而人體粘膜,如眼結膜、嘴唇、鼻腔等,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遠遠大于皮膚的敏感度,尤其是人眼結膜的敏感度最高,所以目前雞胚絨毛尿囊膜被普遍使用。
三、皮膚致敏性評價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是皮膚重復接觸某種物質后機體產生的免疫介導的皮膚反應。人體的反應通常表現為紅斑、瘙癢、丘疹等。皮膚致敏篩查是化妝品安全評價的重要內容。
1、DPRA試驗
DPRA試驗是針對皮膚致敏有害結局通路中的分子起始時間開發的一種體外化學分析方法。DPRA試驗通過受試物與特征多肽共同孵育,采用HPLC分析反應液中多肽的損耗,以評估受試物的肽反應性。通過方法建立的預測模型,評估化學物質是否可能是皮膚致敏原。
2、KeratinoSens TM試驗
KeratinoSens TM是一個基于轉染了選擇性質粒的人角質形成細胞(HaCaT)作為檢測系統的方法。通過定量檢測由Keap1-Nrf2-ARE反應通路激活引起的熒光素酶基因表達情況,作為皮膚致敏的反應量化指標。
3、h-CLAT試驗
皮膚致敏試驗h-CLAT,利用與LC功能類似的細胞—人急性單核細胞(THP-1細胞)建立檢測方法,通過細胞表面特征標志物CD54和CD86的改變來對物質潛在的致敏性進行預測。
4、U-SENS試驗
U-SENS試驗使用人體骨髓細胞系U937細胞,與測試物接觸45h后定量檢測細胞表面標志物CD86表達的變化。計算測試物與溶劑或空白對照相比CD86的相對熒光強度,通過預測模型預測致敏物與非致敏物。
四、皮膚光毒性評價
皮膚光毒性是指皮膚一次接觸化學物質后,繼而暴露于長波紫外線照射下所引發的一種皮膚毒性反應。2016年11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化妝品用化學原料體外3T3中性紅攝取光毒性試驗方法納入《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
本試驗方法通過測定3T3成纖維細胞經化學物質和紫外線照射聯合作用后細胞吸收中性紅的能力或細胞毒性的變化來判斷該化學物質是否具有光毒性。該方法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化妝品、化學品等實驗室評價光毒性的標準方法之一,用于化學品監管、化妝品原料測試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