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試驗檢測的產生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9-09
199
微核試驗檢測創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首先由Heddle和Schmid利用嚙齒類骨髓細胞建立了微核測定方法。1970年Schmid及Heddle用中國金黃地鼠觀察了抗腫瘤藥三亞胺醒,觀察骨髓與外周血細胞學的變化。并提出用本來無核的外周血嗜多染紅細胞中MN發生率來作為微核試驗的基本指標,并且正式命名為MNT。
從此至70年代中期,該研究小組的工作,全面確定了MNT的理論及應用基礎。經Heddle等人30多年的發展,很多國家與國際組織已經把MNT規定為新藥、食品添加劑、農藥、化妝品、環境化學物質等毒理安全性評價必做的實驗。

微核試驗檢測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完全得益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滲透到微核研究中,現已發展成為能同時檢測染色體斷裂、染色體丟失、分裂延遲、不分離、DNA損傷修復障礙、Hprt基因突變、細胞凋亡,細胞分裂不平衡等多種遺傳損害終點。

自從20世紀70年代Heddle和Schmid利用嚙齒類骨髓細胞建立了微核試驗檢測方法以來,各國都在不停鉆研探索微核試驗檢測技術。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展開:
1)探究微核試驗的實驗技術,即研究材料、實驗方法、給藥方式.染毒途徑、制片方法,染色方法等;
2)利用微核試驗檢測各種致突變物質;
3)通過微核試驗來預測疾病。

我國第一篇關于微核的文章發表于1978年,是中科院云南動物研究所利用食道癌病人外周血分離淋巴細胞,研究放射治療時誘導的淋巴細胞微核率的研究。從研究情況上看,微核試驗檢測在我國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78~1981年間,論文年發表量在30篇以下,主要是微核試驗引入和初步研究階段,人員較少,比較集中;
2)1982~1991年間,是微核試驗的的傳播和推廣階段。近十年間發展較快,論文年發表數量在30~60篇之間,并將微核試驗檢測用于評估食品﹑藥品、環境污染物等;
3)1992~1996年間微核試驗的成熟階段,5年間論文年發表數量在100篇以上,論文的質量和、數量進一步提高,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和普及。如預防醫學、衛生檢驗、毒理學、環境科學等方面,同時出現了新技術,如抗著絲粒抗體染色(CREST染色),熒光原位雜交(FISH),自動化檢測等;
4)1997年以后,論文年發表量少于100篇,由于技術成熟,人們對之缺乏新鮮感,加之新技術的應用對設備要求較高,試驗難以開展。
中科檢測是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前身是成立于198年的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由中科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全資成立。總部沒立在廣州,是一家集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咨詢、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第三方機構。
相關資訊
檢測服務
檢測標簽
檢測專題
檢測標準
檢測文章
>
SN/T 1924-2011 進出口動物源食品中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殘留最的檢測方法液相色譜
>
QC/T 944-2013 汽車材料中多溴聯苯(PBBs)和多溴二苯醚(PBDEs)的檢測方法
>
SN/T 0134-2010 進出口食品中殺線威等12種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的檢測方法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
>
SN/T 2441-2010 進出口食品中涕滅威、涕滅威砜、涕滅威亞砜殘留量檢測方法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
>
SN/T 1743-2006 食品中的誘惑紅、酸性紅、亮藍、日落黃的含量檢測高效液相色譜法
>
SN/T 1743-2006 食品中的誘惑紅、酸性紅、亮藍、日落黃的含量檢測高效液相色譜法
>
詳細了解微核試驗的檢測項目與方法
>
微核試驗與方法介紹
>
微核試驗的應用
>
微核試驗項目有哪些
>
微核試驗的種類
>
GB/T18006.2-1999一次性餐飲具降解試驗-生物降解性能檢測
免費咨詢
可加急,最快5分鐘成交,最遲2小時聯系
*
咨詢內容
您的稱呼
*
手機號碼
+86
電子郵箱